一年比一年糟糕。
交替阅读,审来审去,名家们大部分都没怎么动笔。
他们实在拉不下脸!
也就作家马源比较给面子,一口气点评七八篇作文。
余桦交换了三批稿件,读到陈贵良的《讨美利坚侵伊檄》。他想要写评语,但又忍住了。
文章很不错。
但太不错了,不像是高中生写的,极有可能是某位老师代笔。
高中生和成年人的文章,一眼就能辨别出来!
思想性不一样。
这么说吧,一向不受媒体重视的C组,文章整体质量远超A组和B组。
因为AB两组都是中学生,而C组则是30岁以下的非中学生(包括大学生和社会青年)。年龄也就大那么几岁,但写出来的东西却相差甚远。
唉,算了,就当是完成任务。
余桦带着强烈怀疑,给陈贵良的初赛文章写下评语。
200位复赛选手的初赛文章,很快就被教授和作家们审完,但距离复赛考试结束还早得很。
由于舆论压力,大赛流程变得更正规,已经没人敢从考场随便拿作文出来看了。
单独补考更不行!
现在都是统一收卷,再统一送过来。
教授和作家们开始聊天,瞎扯一些八卦和时政,有些还约好哪天去喝酒。
“老刘,你们清华今年一个名额都没有?”
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宣,闲得没事儿问清华中文系副主任阁非。
阁非是笔名,本姓刘。
“真没名额,开会讨论很多次了。”阁非摇摇头。
曹文宣叹息:“招生改革,大家都很难啊。”
北大去年有150个自主招生名额,但为了响应改革号召,主动把名额缩减到50个。
这50个名额,优先分配给全国各省的重点高中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