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15【小众也可以变成大众】(2 / 4)

        作者:王梓钧 字数:1686字 更新时间:2025-11-01 11:11

        程村指着正在讲解的纪旭光:“按照这个人的说法,你的很多随笔和创作谈,其实也属于非虚构写作范畴。”

        余桦笑道:“我甚至今天第一次知道有这种东西,我都不知道自己还写过非虚构文学。”

        非虚构文学在美国发展了几十年,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,甚至包括个人随笔和访谈录。但必须是基于事实的随笔和访谈录,而且不一定要写具体事件,还可以描写人群、现象和思想等等。

        王安逸说道:“这个东西,就像前几年的底层写作一样,很可能是接下来几年的文坛风潮。只看字节和《人民文学》能把风潮掀多大。”

        写作也是有潮流的,传统作家们也会追时髦。

        底层写作已经写不下去了,再写纯属拾人牙慧和哗众取宠,作家们迫切的想要寻找下一个“风口”。

        王安逸当年的散文集《寻找魔都》,就属于非常典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。她随时可以再写一些出来,或者把散文变成中长篇。

        现场的年轻作家们,同样关注和漠视各占一半。

        韩韩、郭小四对此完全无感。

        张玥然这个写青春出名的美女作家,此刻却在竖起耳朵听。她非常有文学野心,不想被打上青春文学的标签,目前正在思考如何转型。

        再过两三年,她一度感到很迷茫,然后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。

        她回家跟亲戚朋友、街坊邻居接触,观察思考人们的日常交流,听老一辈人讲那些陈年往事。

        用她的原话来说:“在此期间,我学会了如何去讲故事。”

        从此她开始真正的转型,作品不再发表于《萌芽》,而是发表在《收获》这类杂志。

        小范对蒋锋说:“你可以搞这个什么非虚构写作。”

        蒋锋笑道:“我的是纯虚构的。”

        小范说道:“但我觉得非虚构写作更适合你。东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,尤其是当年的下岗潮。当年的下岗工人,如今过得怎么样?又有怎样的生活和思想状态?你可以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来展开写作。还有,得抛弃你过于繁复的叙事手法。”

        蒋锋若有所思,他有点心动了。

        等纪旭光在上面讲完,蒋锋说道:“我打算回东北住两年,跟老邻居、老朋友接触一下。”

        论坛还在继续。

        北大的社科部程部长发言:“王檬老师这次没来,他让我给大家说一句抱歉。他非常支持非虚构写作,这次字节跳动跟《人民文学》合作,就是王檬老师帮忙牵线搭桥的。《人民文学》和网站合作,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,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实验……”

        如今还不注重版权保护,不管是哪个杂志连载的作品,又或者哪个作者出版的,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出盗版。

        作家和杂志,想防都防不了,还不如主动放在海内网连载。

        而且,海内网承诺相关文章,在《人民文学》发行一周后再连载。既保证了杂志的销量,杂志和作者又能通过海内网聚集粉丝。

        海内网自然也无力打击网络盗版,主打的就是一个粉丝流量,通过杂志、作者和作品吸引文学爱好者。同时,还让杂志和作者开通微博,让这种互动延伸到手机上。

        章节报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