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他心里,这位可是他的伯乐,见面自然不能怠慢巴老先生虽然上了年纪,但精神头十分足,上下打量一番,稍后点了点头:
「不错,这样貌比小廖描述的还要好上几分。」
李恒汗颜,咱们神交已久,第一句话竟然是品论样貌?
廖主编笑说:「老师,这幅好皮囊可是大青衣亲自认证过的。’
李小林给几人倒茶,跟着开起玩笑:「的确不错,要不然也迷不倒那位大青衣。」
李恒:「.
巴老先生见他一脸懵圈,指指旁边的沙发,「坐。」
李恒依然坐下。
巴老先生调侃:「闻名已久,今日终得见面,你紧张?」
第一次见这种人物,他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,有点紧张,还有点兴奋李恒摇头,自我打趣道:「倒不是紧张,而是没想到风流韵事没成,风流名声却已经传出来了。」
这话把三人逗得开怀大笑。
他想过很多见面的场景,但唯独没想过见面会被调侃,那就不能怪他了,为了附庸风雅,同流合污,只得跟着大环境走喽。
李小林陪坐在左侧,笑着解释,「他老人家比较喜欢京剧和川剧,那黄青衣在京剧界特别有名气,我们平常去戏院都是首选她的曲目。」
原来如此,加上廖主编和黄昭仪的关系,李恒稍稍动点脑子,瞬间就把前后脉络理清。
他揣测,巴老先生和这位小林姐,估计都是黄昭仪的戏迷,要不然也不会头回见面就提起。
就着京剧话题延伸,四人围坐着聊了20来分钟,巴老先生问:「你们还有几天考试?」
李恒回答:「还有3天。」
巴老先生看看日历,点了点头说:「今天叫你过来,也没有特别的事,就是想见见你真人。
你的《活着》和《文化苦旅》写得都非常好,很有水平。人老了,还能看到你这样出类拔萃的后来者,我心甚慰。」
他老人家没有摆任何架子,语言也十分朴素,说话从心,想什么就说什么。
这点给李恒的感官比较好,很舒服。
李恒谦逊道:「那都是幸运,离不开老师您的帮衬。」
他一口一个老师,把廖主编叫得眼晴越来越亮,插话说:「老师,我觉得李恒不错。」
有些话一听就懂。
出人意料地,巴老先生没反对,或者两人其实在唱双簧,而是定定地看着李恒。
